close

  參考消息網5月1日報道 外媒稱,在中國,很多年輕人開始學日語後第一次接觸的日本人是日語老師。
  據日本《每日新聞》4月29日報道,從2001年至今,笈川幸司一直在從事這個職業,和中國年輕人保持接觸。談及現在的中國年輕人發生了哪些變化時,笈川幸司說,以前,只有公費留學生等很小一部分年輕人能赴日學習。從2008年開始,學生的經濟條件逐漸變好,可負擔孩子留學費用的家長越來越多,赴日留學不再是什麼稀罕事。
  但他感覺中國學生不習慣忍耐,也不習慣踏踏實實做一件事,這大概是身為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造成的。在日本,相比成績,正直更受重視,而在中國有這樣一種氛圍:只要孩子取得好成績,周圍便不會對他嚴加管教。
  現在,在中國的大學,越來越多的老師利用PPT幻燈片課件授課,學生不記筆記也可以。即便不認真聽課,只要事後拿到課件,也能準備考試。學生容易認為,“稍微努力一下事情總會解決的”。此外,在中國,由於學歷將大致決定專業的去向,所以積累一點一滴的努力難以獲得賞識,遇到困難時容易半途而廢。
  笈川幸司說,有一次,他請中國保姆臨時照料兩歲的兒子時,兒子不小心碰到了桌子。在日本,大人會要孩子自我反省,要“小心註意”,但中國保姆卻罵“桌子不好”。聽說,在中國這樣的家庭並不少見。如果孩子長大後不習慣自覺認識、反省自身的責任,那走上社會後會越來越不善於在別人手底下幹活。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改進,就會想出好主意,而把責任推給別人,就什麼主意也想不出來。這就是中國人難以形成職業意識的原因之一。
  報道援引笈川幸司的話說,和他同年齡段的中國人中,沒出過國的人不少,但現在的學生很早便有大把機會走出國門。大學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國的老師和學生,中國學生接觸外國人的機會也變多了。他認為,越是在大學認真學習,教養越高的學生,就能越冷靜地看待日本。大家所喜愛事物的共同點越來越多,“日本人”和“中國人”的差異逐漸消失,區別對待這種想法本身將變得不可取。和日本人聊得來,能自然接觸日本人的新一代中國人正在逐漸成長起來。
(原標題:日語教師“點評”中國年輕人:不習慣忍耐)
(編輯:SN028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s86vsxwp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